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工作> 工作动态

获奖征文:匠人的手纹

发布日期:2025.06.17        来源:厦门市海沧区档案馆

林志雪

照片拍摄于2018年7月7日泉州市永春县龙水村漆篮展览馆


         漆篮诞生于明朝中期,是一种传统竹漆工艺品,以竹丝编篮,用油灰抹于竹篮,用生漆漆于竹篮,绘以图画描金,工艺复杂,制作精美,并且轻便、坚固、防腐、隔水,使用寿命在100年以上,被广泛用于闽南、台湾、东南亚等地区,是部分闽南地区传统祭祀、嫁娶必需品,鼎盛时曾远销英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漆篮在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种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竹漆工艺品。

         2018年去拜访泉州永春县龙水村的友人时,我第一次知道漆篮这个精美的物什。我们一行到村口,便望见一个巨大的漆篮,号称“天下第一篮”,一瞅果然名不虚传,我们的目光一下就被吸引。透过漆篮展览馆的玻璃柜,明清时代的漆篮依旧鲜活,各色竹编的篮子、衣物、灯具琳琅满目,“龙凤呈祥”“万象更新”的纹饰,人物、花鸟的堆雕,直径四寸的“首饰盒”到高两尺的“四层大盛篮”,都在诉说着属于这里的“文化符号”。

         继续沿着乡间小道,跟随老友到竹林走走,老友把锄头递给我,我锄着一颗刚冒尖的笋,没有拿过锄头的手,明显感觉到锄棒与手的摩擦,那是比手与笔杆摩擦力度要大许多的一种力,我一时不是太适应,显得有些吃力,回首间,再望老匠人布满裂口的手掌,方知那些繁复纹样原是岁月在竹篾上结的痂。

         暮色漫过竹林的时候,我们到漆篮非遗传承人郭清柏先生家中闲坐,郭老先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喝茶。门前一把板凳上,三五老友聚首共谈,一边编竹一边喝茶,谈论着手艺精进与家长里短,好不惬意,我也跟着大家伙闲坐着,竹篾从我眼前飞来又飞过,手艺人精湛的技艺令人啧啧称赞,不一会儿,有人喊着回家吃饭了,手艺人这才放下手中的活回家。友人和我说农人大多也不让自己闲下来,不在田埂地头的时候抑或是下雨阻隔的时候,就在家,坐在藤椅上,捣鼓捣鼓竹篾,锻造出一门好手艺。这些竹制品多是篮子、扫帚、炊帚,可以自用也可以邻里间互相售卖赚点零头贴补家用,久而久之,便成了一门代代相传的手艺。而农人对于来访者也是非常热情,看见来人便热情的搬出椅子,邀人坐下,这场谈话大概率不会太快结束。女主人在此时也会转身到房间内掏出招待人的瓜果零嘴,沏一壶茶,放在客人间。而大家一坐下手里忙着竹编,也可以谈论得天南地北。别看他们仿佛一辈子都扎根乡村,没离开这一方狭小天地,他们的见识却相当丰富。约莫着几十岁的光景,聊起来的事情总有种已经过去许久的悠深感。各种奇遇说起来妙趣横生,抑或是过去的恩恩怨怨,人们并不予以隐藏,那种心照不宣的朦胧似乎本就不适合淳朴的人们。

         有时也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到失望的神色,那是夜幕降临,他们独自抽着一管烟,坐在门墩子上的时候,他们什么都没有干,只是那样坐着,看着路边的行人或是看着天空的飞鸟,那眼里便会是一片汪洋,谁也不知道那汪洋里泛的是什么舟。

         后来,因缘巧合我得到了郭清柏先生制作的一个漆篮,我十分珍惜地将它收进保险柜,即便是知道那样的生漆铸就的篮子不易腐坏,我也如获珍宝般将它收藏,我常对着那金黑色的纹样出神,想起展览馆里泛黄的账簿:年轮大抵都藏在竹丝里,油灰抹过经纬,生漆浸透肌理,金粉流淌成云水纹,这器物便有了骨血;想起闽南的红砖厝里,台湾的古厝下,南洋的骑楼间,这篮子盛过几代人的悲欢;想起19世纪末,三十余国海港曾停泊过这样的竹器,民国初年,永春的漆篮店开进泉州巷陌......想起这抹金色穿越战火,向我们讲述着关于坚守的故事,可工业文明的浪头打来时,再坚固的漆膜也护不住传统的手温。

         生漆在轮回中凝固,而匠人的手纹,永远是器物最隐秘的年轮。它用500年的时光编织出“竹篮提水水不漏”的传奇,也用金漆彩绘诉说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漆篮,是否正在等待某个不经意的回眸,让竹丝与金粉,再次在暮色里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