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工作> 工作动态

海沧曾经也有一所华侨中学

发布日期:2022.04.20        来源:厦门市海沧区档案馆

在海沧地界上曾经也有一所华侨中学——即厦门市杏侨中学。据有关资料记载,杏侨中学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原址位于新垵与霞阳之间,1985年开始招生,1996年变更校名,2006年与海沧中学两校合并,以杏侨中学为名仅存在11年,之后随着新阳工业区的开发建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仅留存于尘封的历史档案和曾经在那里工作学习的一代人的记忆当中。

厦门市海沧区档案馆近期在进行档案编研时,对杏侨中学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逐步了解并理清了其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接下来让我们沿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从办学初衷、办学经过、校名变更、学校迁建和两校合并五个方面共同回顾杏侨中学的前世与今生。

一、办学初衷

根据19841210日,厦门市杏林区人民政府、厦门市教育局联合向厦门市人民政府呈报的《关于筹办杏侨中学的报告》记载,筹办杏侨中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杏林区小学毕业生上初中、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的问题,加速培养城乡建设人才。报告中指出,虽然当时杏林区认真抓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并于1983年普及了初等教育,但是,当时的中学根本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的问题非常突出。报告显示,1984年杏林区小升初升学率仅为72.39%,且当年区内的两所中学都位于曾营附近,新垵、霞阳两个村的学生每天要往返12公里到杏林中学去读书。本来新垵、霞阳作为老侨乡,文化水平较高,但是由于上学难的问题,导致两个村庄读书的人逐步减少,文化水平开始下降。因此,当时的厦门市杏林区人民政府、厦门市教育局联合向厦门市人民政府建议,在新垵、霞阳两个村的交界处,利用原来的马銮盐场林东工区,着手筹办杏林华侨中学,并计划办成一所完全中学,规模二十一个班,其中,初中十二个班,高中九个班,预计到1999年在校生达到一千人。

二、办学经过

报告上报后,即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次年市计委便拨款三十万元作为该校的基建费,经过大半年的基础设施完善,杏侨中学于19858月开始招生,当年共招收两个班一百名新生,于92日正式上课。经商定,当时该校的管理体制由区政府领导,区文教局主管;该校的人事由市教育局和区人事局、文教局共同调配。但由于市政府一直没有正式批复,该校当时的经费(开办费、正常费)并未列入市财政计划,也没有列入区财政包干项目。厦门市杏林区人民政府、厦门市教育局再次联合向厦门市政府呈报《关于杏林华侨中学开办的报告》,申请市财政作为应急的教育经费专项列入年度财政计划,按年核定下拨,并制定了三年内的事业计划:85年度两班100人,教师10人;86年度四班200人,教师20人;87年度六班300人,教师25人。

19861028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开办“厦门市杏侨中学”的批复》,“同意在新垵、霞阳两村之间(原址工农盐场林东工区)开办初级中学一所,校名‘厦门市杏侨中学’。规模为三个年度六班,在校生三百名,隶属区政府管理,人员编制由市编委核定,正常经费在区财政包干项目内核拨。”但是,批复仅同意“开办初级中学”,并不同意办成“完全中学”。另外,据馆藏其他资料显示,截止198771日,杏侨中学开办经费仍然没有落实。后经多方努力才逐步步入正轨。1992年,平整杏侨中学操场,修建该校教师宿舍和办公室,新建教工宿舍楼一幢等被写入厦门市杏林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工作要点当中,之后各类配套才逐步得到完善。

19895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厦门海沧地区设立台商投资区。为适应外来务工人员剧增带来的生源相应增加的变化,1992108日,杏林区人民政府向市计委、市政府请示扩建杏侨中学。时任市政府、市教委、市计委和区政府有关领导也曾到杏侨中学就扩建事宜进行现场指导,并一致认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该校应发展成20个班,较规范化的完全中学。杏林区文教局还专门成立了“杏侨中学基建领导小组”。但是,根据1996730日杏林区文教局向区财政局报送的《关于杏侨中学“综合教学楼”前期筹建工作款项的请示》分析,杏侨中学扩建事宜貌似被搁浅了。因为文中提到,“杏侨中学建校已有10年之久,到目前仍仅有一幢四层2064平方米的教学楼,远不能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校名变更

1996年,随着新阳工业区发展规模日益扩大,新阳的知名度逐渐提升。1996410日,杏林区文教局专题向市教委请示将杏侨中学更名为新阳中学。请示中记载,“该校地处新垵、霞阳两村之间,校名中的‘侨’字原意指两村华侨颇多,欲吸引华侨投资办学。但由于‘杏侨’两字的意思是‘杏林的华侨’,据此意,不单是新垵、霞阳两村的华侨有义务,而是整个杏林的华侨均有扶持义务。因此,每逢提及华侨投资,两村的侨董及归侨均有推托之意,迄今为止,华侨并无投资。随着海沧投资区的开发,新垵、霞阳已辟为新阳工业区;马銮海堤将建成新阳大侨。‘新阳’的知名度日盛。为与新阳开发配套,我们请示区政府,将杏侨中学更名为新阳中学”。随后,199671日,杏林区人民政府向厦门市人民政府转交了申请。1996717日,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更名,至此,杏侨中学更名为了新阳中学。

四、学校迁建

由于杏侨中学是在当年的马銮盐场基础上改建的,地势低洼,每逢雨季都会出现内涝,并且由于历次台风影响,1985年兴建的主教学楼在2000年被厦门市房屋鉴定所鉴定为危房。虽然后来新建了综合楼、扩建了教师宿舍,但是,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仍然威胁较大。据有关资料记载,仅1999109日,当年的14号台风就给新阳中学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屋顶及门窗受损严重。200166日,厦门市计委决定从市财政扶持薄弱学校经费中一次性拨款100万元,对新阳中学教学楼进行维修。同时,投资区社会事务局也已经制订了新阳中学的改、扩建计划,拟按照36个班的规模把校园面积扩大至60亩,并新建一所教学楼。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改变了所有计划。2001919日、20日,厦门全市普降暴雨,山洪和排污水一齐涌到新阳中学前面仅3米宽的临时排洪沟。因水道狭窄,杂草、建筑垃圾阻塞其间,导致河水猛涨,学校周围一片汪洋,学校师生被困在校园里面无法出门。

为彻底改变新阳中学面临的现状和困难,让学校师生远离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200259日,时任中共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带领管委会办公室、建设局、财政局、社会事务局等部门领导在新阳中学召开了新阳中学迁建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新阳工业区重新选址新建一所完全中学。514日,中共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工作委员会召开领导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现场办公会拟定的意见,决定“新阳中学迁建选址在厦门卷烟厂北面靠东临近村庄一侧,48个班规模,占地面积100亩,并按国家一级达标校的要求相应配套设施。由社会事务局和建设局负责做好立项、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前期费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争取2002年年底前开工。”2004年新阳中学一期项目完工,新阳中学迁入新址。

五、两校合并

2005630日,海沧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区教育资源整合有关工作。纪要记载“将海沧中学与新阳中学合并,海沧中学整体搬迁至新阳中学校区,取消新阳中学建制,挂海沧中学校名。”200643日,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请示撤销新阳中学,迁址海沧中学。市教育局69日批复同意厦门市新阳中学与厦门市海沧中学合并,合并后学校校名为“厦门市海沧中学”,校本部迁至厦门市新阳中学原址(新阳工业区)。学校为全日制完全中学,办学规模为66个班,其中高中36个班,初中30个班。至此,终于圆了当初杏侨中学“办成一所完全中学”的初衷。但是,两校合并后,杏侨中学的后继——新阳中学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杏侨中学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合并后的海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