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海沧区档案馆深入辖区鳌冠村开展红色档案征集活动,了解了厦鼓战役支前船工刘营的感人事迹,现英雄已逝,值清明之际追忆之!
鳌冠村位于厦门岛西部,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是当年厦鼓战役解放军主要兵力集结地和登陆出发地。当地群众曾经在保障部队行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了一些英雄人物,支前船工刘营便是其中之一。1949年10月中旬,解放厦门的战役打响。由于缺乏制式登陆载具,登陆作战部队不得不征召大批民船参与作战,刘营同海沧沿海一带其他船工一道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撑船前往支援。一艘艘载满解放军战士的木船,在船工们的驾驶下冒着枪林弹雨犹如利箭般飞速向厦门岛扑去。战况异常惨烈,许多解放军战士和船工被子弹击中掉入大海,为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刘营凭借着高超的驾船技术,运载着解放军战士一次又一次安全登陆,撑起了我军一轮又一轮的凌厉攻势,为解放厦门做出了突出贡献,被部队记二等功一次。
据村干部介绍,1949年9月19日,角美一带解放,国民党的特派专员仍在鳌冠抓徭役,准备派去嵩屿等地修筑工事,以抵抗解放军的进攻。刘营也被抓了,受过进步思想熏陶的他想极力摆脱,甲长和保长也有意保护刘营,向专员要求准予他回家收拾几件衣服再出发,其他人先被押走,刘营则乘机逃脱。恰在这时,传来解放军打进海沧的消息,吓破了胆的专员赶紧跑路。刘营的一位朋友林石狮当日也被国民党抓了民夫,后来在修工事时被子弹射中险些丧命;而刘营因从小在海边练就的高超驾船技术,被解放军征召为船工,积极参与解放厦鼓的备战,成了解放区的进步青年。由国民党被抓民夫到解放军领路人,这场华丽的命运转变竟发生在一夕之间。
10月15日晚8时,解放军吹响了分路解放厦鼓的号角,龙海驻军主攻鼓浪屿,同安驻军攻赤坪,集美驻军攻高崎,鳌冠一带的解放军则主攻石湖山。刘营当时被任命为一艘较大帆船的舵手。解放军有序上船后,刘营便拉起风帆,起锚出发。老人晚年曾骄傲地给儿孙们讲“当时天助我军,海上顺风顺水,一船满载七八十个人,15分钟左右就抵达了厦门岛的石湖山,船上有位指战员告诉大家‘咱们这艘船,最先登陆厦门’。”显然,在老人看来载解放军最先登陆厦门是一种荣耀。
刘营的后人告诉我们,刘营生前曾回忆说,那天晚上自己的小船平均每小时要来回一两趟。但战事却并非一帆风顺,枪炮声越来越激烈,海水也开始退潮。运载途中还有一段惊险的插曲,由于船上的官兵对厦门岛海面的地形并不熟悉,当时介于鳌冠与石湖山之间的小岛屿宝珠坪因退潮露出了一大块滩涂,船上的军官看到宝珠坪误以为已经到达厦门岛,于是下令登陆。刘营稍加分辨后连忙指出这并非厦门岛,才使部队避免了一次重大失误。
10月16日凌晨,敌人展开疯狂反扑。面对酷烈的战事,船工中有人心生怯意,刘营却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据老人生前回忆称,当时他的情绪和就和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一样,忘却了危险,自始至终都冲在最前面为渡海部队掌舵领航。随着天色渐明,形势愈发严峻,敌人甚至开始出动飞机,对泛水的船只进行轰炸扫射。一梭子弹下来,刘营驾驶的船只桅杆被击中,就在船帆即将掉落的千钧一发之际,刘营冒着被子弹击中的危险迅捷地爬上桅杆,绑好绳子续上了风帆。正是由于刘营这次临危不乱的果敢操作,才保全了一船解放军官兵,撑起了我军新一轮的凌厉攻势。
激烈的战事一直持续到10月17日,刘营驾驶的船只不知道究竟往返了多少次,但是最后取得胜利的那个时刻,刘营始终铭记着。刘营的后人告诉我们,每年的10月17日老人都会自己买了鞭炮来放。于是,一位耄耋老人用打火机点燃鞭炮,不失矫健地将鞭炮扔出,顿时噼里啪啦青烟四起的画面瞬间浮现在我们眼着。我想这不是童心未泯,也不是荒诞不羁,而是一种纪念、一种寄托,是一位革命先辈在用不绝的烟火纪念1949年的那场战斗,纪念自己当年的壮烈情怀,寄托希望国家强盛、民族富强、人民安康的真挚情感,寄托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殷切期盼。
厦门解放后,部队给刘营授予了二等功奖状,但是不幸的是奖状在“文革”中被毁掉了。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出具证明为英雄正了名,但是据老人的后人讲,对此老人一生都耿耿于怀。
厦门解放后,刘营并没有离开部队,而是辗转于泉州、同安、集美等地,为解放军运送军需物资。不久后他便志愿入伍,追随部队集结于莲河一带,日夜操练,准备继续解放金门。据老人此前的回忆称,那段战备的日子紧张而充实。他教授战士们泅水、驾船以及克服晕船的本领,部队则教会了他读书和识字。他也由一个懵懂的青年渐渐成长为了一名尖刀战士和学习青年。
1952年,刘营所在部队大量裁员,刘营也因此回到家乡。尽管当时国家财政很艰难,但政府依然补贴他三担大米,每年还给4元钱。对此老人曾心怀感激知足地说:“当时的4元钱能买到不少东西呢!”
老人的儿媳叶女士为我们展示了老人的遗物。各种证书、笔记、信件等都装在一个绿色的军用包包里。包包上面写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在村干部介绍了我们的来意后,她的情绪变得非常激动,眼睛里甚至还噙着眼花,说什么也不同意捐赠或者寄存进馆。她说,“放在家里每天我都可以看得见,想他的时候我就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翻一翻,放在你们那里,我再想看一眼就不容易了。”
想不到作为儿媳竟然对老人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村干部告诉我们,老人无儿无女,后来领养了一个儿子,但是养子对他不是很好。直到儿媳叶女士娶进门以后,老人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晚年,叶女士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也把叶女士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一样。这种别样的血脉亲情同样令我们为之感动。最终,在征集人员的反复沟通下,叶女士终于同意将原件复制进馆。在我们拎着包包出门的那一刻,叶女士还一再叮嘱我们“东西千万不能弄丢了,到时候要一样不少地还回来啊。”
正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老人得此儿媳甚幸,使得老人的遗物得以留存,老人的事迹得以延续。普普通通的一介妇人能够如此,做为新时代的档案人,我们更应该奋发作为,积极响应号召,用实际行动将习主席“四好两服务”的指示要求落到实处,“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像刘营老人一样,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牺牲奉献的老一辈为世人所铭记。
海沧区档案馆馆长正在翻阅刘营遗留下来的档案资料